广州残特奥首赛开赛 乒乓赛场燃情开战
9 月 7 日清晨,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内洋溢着热烈的氛围。啦啦队活力四射的舞蹈与轮椅碾过地板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,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(大众组)比赛在此拉开帷幕。作为广州赛区首个开赛的残特奥项目,这场赛事不仅汇聚了全国 20 支队伍的 108 名运动员,更用银球转动的轨迹,拉开了这座城市 “零障赛场” 的温情大幕。

上午 9 时,随着裁判一声哨响,肢体残疾轮椅组的首场双打比赛正式开始。广东队的张月琴和孙凤霞坐在特制轮椅上,双手紧握球拍,眼神专注地盯着飞来的乒乓球。她们在肢体残疾轮椅组女子双打中配合默契,每一次精准的回球、巧妙的走位都引来观众阵阵掌声,最终凭借稳定发挥斩获银牌,为广东队赢得本届赛事的首枚奖牌。赛场另一侧,北京队的运动员们展现出强大实力,将三项双打金牌收入囊中,成为首日最大赢家。
本次乒乓球大众组赛事分为肢体残疾站立组、肢体残疾轮椅组和听力障碍组三个组别,细分为 12 个小项的角逐。与常见的淘汰赛不同,赛事采用车轮战赛制决胜负,这对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考验。在听力障碍组比赛中,运动员们听不到裁判的哨声,只能通过手势和眼神交流,一个默契的点头、一次精准的手势,都是她们战术配合的密码。场边,“小海豚” 志愿者们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赛场情况,随时准备为运动员提供帮助,他们经过专业培训,熟练掌握了轮椅辅助、手语沟通等技能,成为赛场外一道温暖的风景线。
赛场内外,科技助残的理念无处不在。场馆入口处的 3D 视觉闸机轻轻识别轮椅,自动开启通道;无障碍查询屏前,一位视障运动员通过语音指令查询赛程;运动员休息区,智能服务桩随时提供手语翻译服务。这些细节背后,是广州作为 “零障赛区” 的精心筹备 —— 全市 36 个比赛场馆新增 2398 个无障碍爱心席位、305 间无障碍卫生间,从停车场到赛场的每一条通道都经过精准改造,确保 “进得来、行得畅、用得好”。正如残特奥会省执委会副主任陈学军所说:“残疾人运动员从停车场到比赛场,从一个场馆到另一个城市,都能畅行无阻。”
这场赛事承载着特殊的意义。广州曾承办 1992 年全国残运会和 2010 年亚残运会,如今首次提出全民全龄友好的 “零障赛区” 理念,通过 “一馆一策” 的精准改造,让无障碍设施从 “基础保障” 升级为 “品质服务”。天河体育中心的轮椅坡道不仅服务赛事,赛后更成为连接两层跑道的民生通道;广州体育馆的无障碍设计邀请残疾人实地试用,只为消除一厘米的高差隐患。这些细节彰显着城市的温度,也让体育精神在平等的舞台上绽放。
赛场上,运动员们用拼搏诠释着 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 的体育精神。尽管身体存在障碍,但他们每一次奋力挥拍、每一次轮椅急转,都充满了对运动的热爱与对梦想的追求。赛后,输赢双方的运动员互相击掌致意,银球在球台上的弹跳声仿佛变成了平等与尊重的节拍。正如广东残奥冠军王小梅所说:“坚守体育精神、拼出最好的自己,才是更珍贵的收获。”
本次乒乓球大众组比赛将持续三天,未来两日还将进行多个组别的单项角逐。而更令人期待的是,12 月的残特奥会上,盲人乒乓球项目将首次亮相,为赛事增添新的亮点。从今天开始,广州赛区的残特奥赛事将陆续展开,轮椅篮球、越野滑轮等项目将在改造一新的场馆中上演精彩对决。
银球转动梦想,赛场见证平等。在这个充满爱与力量的早晨,广州用一场温情而激烈的赛事,向世界展示着残特奥运动的魅力。这里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包容的窗口,每一位运动员的拼搏身影,都在诉说着 “春天的事业” 正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。